湘潭县谭家山镇立胜煤矿“1.5”火灾
事故救援报告
2010年1月5日13时40分,湖南省湘潭县谭家山镇立胜煤矿井下-155水平至-240水平的暗立井中发生火灾事故。事故发生后,湘潭市、湘潭县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市、县主要领导及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成立了现场抢救指挥部。湖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短时间内迅速调派湘潭矿业公司救援队、湘潭市矿山救援队、矿山救援长沙基地、娄底市矿山救援队、矿山救援白沙基地等5支湖南矿山专业救援队伍参与抢救,全力以赴抢救出井下遇难矿工25名。
一、事故发生原因
发生事故的井为新井,新井是从-20水平开暗井至-400水平,共有四级提升。事故具体位置在-155水平至-240水平的提升井中段处。造成事故的原因是:提升过程中将电缆挂断,引起电缆短路起火,引燃电缆塑料保护套管,随后点燃支架引起煤炭燃烧。起火暗立井在事故前通风不畅,靠-155水平上段设一道风门上安装一台局扇进行抽风,在发生事故时该局扇为开启状态,导致大量CO排到-155水平,并经新井排到-20水平和东井的-165水平进入东井的总进风,造成东井-165水平以下人员全部遇难。
二、各救援队抢救经过
㈠湘潭矿业公司救护队的救援情况
2010年1月5日15时10分,湘潭矿业公司救护队接到事故调遣电话后立即出动,15时30分到达事故矿井开始下井对立胜煤矿西井进行侦察。侦察人员下到-20水平往东井方向侦察30米,发现暗井口处冒浓烟,经检测气体浓度为:CO 5000 PPm,CH4 0.8%,CO2 2.5%,T 50℃。进入总回风巷道中打开风门,启动风井抽风机(事故前矿井抽风机停止运行)。然后进入西井-20水平(西井风向为进风)至-188水平(风向为进风),进入西井-240水平(-188至-240水平的风流基本静止)的回风流测得气体浓度:CO 20PPm, CH4 0.5%,CO2 0.8%,T 20℃。-240水平往着火吊眼巷道进入10米处测得气体浓度:CO 500PPm,CH4 1.5%,CO2 2.0% ,T 30℃。继续进入暗立井发火点底部测得气体浓度:CO 4000PPm,CH4 3.5%,CO2 4.0% ,T 31℃(此处的巷道因火灾造成立井垮塌堵塞通道,无法行人),侦察结束后返回地面。
㈡湘潭市矿山救护队的救援情况
2010年1月5日15时20分,湘潭市矿山救护队到达事故矿井。根据矿方提供的情况,立胜煤矿井下巷道通往湘潭矿业公司四矿。16时10分指挥部安排湘潭市救援队在该矿业公司救护队两名救护队员协助下到四矿井下进行侦察,任务是将-450水平和-500水平相通的石门密闭打开,救助遇险人员。救援队伍分成两组,第一组到-450水平救人,第二组到-500水平打开密闭救人。在-450水平打通密闭贯通处检测气体浓度为,CH4 0.6%,CO2 0.4%,CO 600PPm,并在密闭内发现一名遇难工人。另一组在-500水平石门密闭打开戴呼吸器向前侦察15米,没有发现有人员,且前方巷道已经堵塞,救援人员无法继续侦察,便立即向指挥部汇报,于23时10分全队人员升井。
㈢矿山救援长沙基地的救援情况
2010年1月5日19时左右,矿山救援长沙基地到达事故矿井,19时20分左右,按照指挥部的安排,长沙基地12名指战员下井,分为两组进入东井进行侦察。第一组6名指战员和矿方8名绞车司机一同下井进行第一次侦察,侦察队伍到达-20水平后,行进约30米时发现新井立井口有浓烟,经检查气体浓度为:CO 620PPm,CH4 0.3%,CO2 1%,周边井壁有烧焦物粘附,并安排第二组救援人员立即对该处进行了封闭(密闭一)。第一组救援人员则继续往前侦察。在前进中救援人员发现有一铁栅栏盖着的立井口冒出轻烟,检测气体浓度为:CO无,CH4 0.3%。侦察至绞车房处后,通过电话向地面指挥部汇报,指挥部要求第一组救援人员继续往东井三水平进行侦察,并由第二组人员对盖着铁栅栏冒出轻烟的立井口进行封闭(密闭二)。
随后,长沙基地第一组救援人员采取一名救护队员搭配一名绞车司机的办法相继下到-165水平,在井底检查气体浓度为:CO无,CH4 0.2%。在-165水平发现7名遇难矿工。救援人员继续下到-290水平进行侦察,在绞车房发现第8名遇难矿工。之后,立即向指挥部进行汇报,指挥部指示不再往下进行侦察,全队人员立即返回-165水平,组织对整个-165水平进行再次详细侦察。
第一组救援人员返回至-165水平后,侦察中发现有水仓,容积约5立方米,水泵停开,于是找到水泵电源开关,将水泵开启,排水降低大巷水位。继续往前侦察4米,有一个暗立井,暗立井高约20米,当即安排小队带气体检测仪器上到暗立井上部(-155水平)进行侦察,暗立井内湿滑,有1根水管,人上行困难,到达上部-155水平(暗立中与平巷口)将头部伸到-155水平巷,观察到-155水平的巷道通往三道立井的平巷内充满浓烟,能见度差,巷道内没有发现明火,巷道内温度为26度。左边巷道约4米位置有一处已垮烂。测得平巷内气体浓度为:CO 600PPm,CH4 1%。救援人员返回到-165平巷,由第一组救援人员将通往暗立井的上山口建造密闭(密闭三),防止灾区有害气体风流进入侦察路线,并将在-165和-290水平的8名遇难矿工运到-20水平。在完成指挥部布置的任务后,救援队接到指挥部指示,在-20水平和-165水平作待机队,准备随时支援下井到5水平去侦察的娄底救援队。
㈣娄底市矿山救援队的救援情况
2010年1月5日18时30分娄底市矿山救援队到达事故矿井,1月6日凌晨,指挥部安排娄底市救援队下井对立胜煤矿东井-360至-640水平所有巷道进行侦察。零点55分娄底市救援队9名救指战员下井侦察搜救,到达-420水平往东2米处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0.5%、CO无。再往绞车房处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0.5%、CO 无,至此时没有发现遇险人员。救援人员返回进入西边回风井,在风门处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1%、CO 无。打开风门后发现遇难人员1名。继续下至-540水平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1%、CO 无(在-540水平有东、西两边,各有一个绞车房),-590绞车房(在-540水平),检查气体浓度为:CH41%、CO无。-640绞车房(在-540水平)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2%、CO无,未发现遇险人员。救援人员再返往西边搜救,打开风门,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1%、CO无,T260C,发现8名遇难人员。然后救援人员下至-590水平,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1.2%、CO无,T260C。在-590到-540第一条回风上山30米左右处,发现遇难人员1名。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0.8% ,CO无,T250C。然后将遇难者从-590水平运至-540水平,检查气体浓度为:CH41%、CO 无,T230C。搜救到-640水平回风上山处,发现6名遇难人员。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1%、CO无。再进入煤巷检查气体浓度为:CH4 1.5%,CO无,T260C。救援人员沿原路返回,然后把遇难人员运至-540水平。9时10分娄底市救援队向指挥部汇报侦察情况。指挥部决定立即派遣白沙救援基地前往接应搜救工作。10时30分白沙基地到达-540水平,娄底市救援队将侦察的巷道和未侦察的巷道向白沙基地作了详细交待后,于12时40分升井。
㈤矿山救援白沙基地的救援情况
2010年1月5日23时57分,接省局调遣电话,白沙救护队立即出动10名指战员于1月6日凌晨2时35分到达事故矿井。
6时30分,指挥部命令白沙救护队立即下井对-420水平以下水平的未侦察巷道进行侦察、搜救失踪矿工,并将其他救援队已搜到的遇难者搬运至-20水平巷道。
白沙救护队于7时组织8名指战员下井,到达-420水平后,立即下到-450水平,在-450水平井筒底部将湘潭市救护队侦察发现的1名遇难矿工利用提升设备搬运至-420m水平后,继续对-450水平总回风巷道进行侦察,后未发现失踪矿工。于是返回到-420水平,并立即下至-540水平与娄底市救护队指战员会合。
根据娄底市救护队告知发现的16名遇难人员位置(-420水平发现1名、-540水平发现8名,其中有两名遇难者在人行天眼口被卡住未能弄出、-540水平以下发现7名遇难人员并已搬运至-540水平)、未侦察巷道位置及气体情况等,白沙基地队针对性地展开了搜救工作。首先将-540水平人行天眼口处的两名被卡吊住的遇难矿工取出来,再对未侦察的巷道进行了搜救,没有发现其他失踪矿工。
白沙救护队利用提升设备将-540m水平的15名遇难者全部搬运至-420水平,连同-420水平的2名遇难者,共17名遇难矿工全部搬运至-360水平。
15时,在湘潭市队的配合下, 17名遇难矿工遗体全部搬运至-20水平,该队于16时安全升井。
8日19时,接指挥部命令,将事故矿井完全封闭。该队于9日凌晨2时将地面一处进风井口用料石完全封闭,并于9日凌晨3时撤离事故矿井。
三、井下气体超限,存在爆炸危险,采取封闭措施
1月6日14点30分,湘潭矿业公司救援队安排人员从西井下井检测气体,-240水平的气体如下:CO 5000ppm, CH4 3.5% CO2 5.5% T58度(火点下方处)。1月6日19时10分,湘潭矿业公司救援队再次安排从西井下井检测气体,-240水平的气体检测结果如下:CO 7000ppm, CH4 5.1% ,CO2 7%, T63度(火点下方处)。
通过两次气体检测,确认井下瓦斯浓度已经上升到爆炸浓度,火在继续燃烧,随时有爆炸危险,1月7日指挥部决定暂时停止井下搜救工作。1月8日,救护队按照指挥部的命令,由潭家山救援队组织两个小队对四矿回风-450m水平和-500m水平两个漏风点同时进行封闭,并在密闭上留200mm×200mm的通风孔和取样孔,确保火区风流稳定。1月8日晚,指挥部下达封闭矿井灭火的命令,1月9日凌晨,长沙基地、白沙基地、娄底救护队、湘潭市救护队对立胜煤矿地面6个井口用坑木、黄土和水泥同时实施了封闭,至此救援工作结束。
四、事故处理经验及教训
㈠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湘潭市、县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迅速成立抢救指挥部,国家安监总局有关司局领导和省政府分管副省长、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安监局局长刘尧臣等及时到达事故矿井,指导和指挥救援,为成功处理事故注入了动力。
㈡及时调动全省救援骨干力量联合救援,配合默契,事故抢救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为成功处理本次事故奠定了基础。
㈢全体救援指战员侦察认真,处理果断,发扬了救护队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抢险救援精神。
㈣矿井发生火灾事故后,矿方矿井图纸不清,给井下搜救工作带来了难度。
㈤矿井通风系统紊乱,多处漏风,给灭火带来了难度。
㈥救护队员佩戴氧气呼吸器下井有困难。井下暗立井(吊眼)的深度一般为80至140m,长度和宽度为800×800,人员乘吊箩下井,每次只能下两人,每人系一根安全绳,安全钩挂在钢丝上,人员分两侧站在吊箩的两边,手撑两帮控制平衡。吊箩钢丝绳的中心线距离两帮分别为400,人的厚度一般为400,呼吸器的厚度为200,导致救援人员无法佩戴氧气呼吸器下井,给救援工作带来困难。
二〇一〇年一月十日